首页 > 工作动态 > 中心工作
湖与城交融、金银湖的湖居生活有了崭新模样,保护与利用规划让这里蝶变
发布日期:2023-12-11
发布来源:长江日报大武汉
字号:

湖中小鱼小虾自由自在,湖内植物如同水下森林,湖边绿道静谧悠然。每个来到金银湖的人都会不由得发出感叹:“这里的湖景真是美。”

640 (2).jpg

金银湖秋冬季节的色彩更是别具一格。  胡梦希摄

与很多湖泊生态型区域的规划不同,金银湖作为东西湖最大的“城中湖”,其保护与利用规划从一开始就遇到难题。由于早年开发较多,金银湖整体呈现“半水城厢半水绿”的城湖形象,环湖东、南岸住宅楼盘十分密集,临水生态空间较少,产生了不少“断头路”“灰空间”,市民需要多次绕行,才能环湖赏景。此外,金银湖水域面积近8.2平方公里,“一方面,尺度虽宜人,但城湖缺乏互动,市民看景困难。另一方面,湖周边服务设施不足,如果说金银湖是一条‘项链’,那么我们缺乏‘项链上的宝石’。”

如何做好一个既生态又亲水的场所?如何让百姓看得见也走得进?如何让湖与生物、湖与城,湖与人和谐发展?项目组力图从生态保护与利用的角度,探索“城中湖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,为该区域设定生态、活力与韧性的“基本框架”。

640 (3).jpg

金银湖拥有完好的自然原生态和各类水生植物。  吴冬摄

以湖为主的区域首先不仅要注重湖泊湿地保护,更要考虑生物的栖息需求。“基于金银湖‘南城北园’特点,我们提出湖与生物共栖目标,在现有城湖界面上划分生态敏感分区,严格保护的湿地空间强调‘原生态’,刚性管控的生态空间强调‘轻介入’,刚弹结合的活力空间强化‘城湖人景共生’,最大化保护生态本底。”项目组介绍,“在管控的基础上,我们提出设置生态水闸实现河湖水网连通,提供生物通道及生态场所引导生物栖息地重塑;推动湖泊水治理、退渔还湿及坑塘水面改造,环湖坑塘沟渠严禁养殖,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湖区造成的影响;划分不同岸线功能分区,多样化推进岸线生态化改造,修复水陆不同植物群落体系,完善水陆生态链。”

生态的湖,更是人民的湖,为促进“湖城人景”高质量共生,建立湖与城市居民的链接,规划借助金银湖与府澴河、泾河的连通渠形成的天然廊道,落实十余条生态绿廊及视线通廊,以改善提升公共交通及绿道慢行系统,保证滨湖岸线的开放性。同时,项目组多次邀请街道与社区居民参与,共同制定了多条垂湖步道疏通、10余处微空间改造、绿色基础设施完善等改造计划,让居民更方便快捷地进入湖边游览,提供24小时休闲娱乐、锻炼运动空间,满足人们多样化、品质化的亲水需求。 

640 (4).jpg

“野渡无人舟自横”的诗意美景。  吴冬摄

城湖保护与利用不光止于“面子”,也渗入了“里子”。“我们把生态保护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。”金银湖周边严格控制生态廊道与视线通廊内外城市建设高度与密度,让城市风道与金银湖湖区相通,缓解城市“热岛效应”。结合湖泊水位划定海绵优先区,减少内涝水浸风险。保障北岸半岛林绿生态,弱化城市元素,临湖一线限制新建建筑高度及住宅建设等,打造韧性湖区。

随着金银湖边的公共设施相继入驻,“规划图”正一步步迈向“施工图”“实景图”。家住金银湖边的李女士和邻居们,现在闲逛方式非常多样,停留时间也越来越长。早晨跑个晨跑,赏赏湖边美景,晚上散步累了就到步道椅子休息,顺便看看落日。湖区生态也越来越好,四季风景各不相同。

640 (5).jpg

项目团队主创成员

从东西湖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,经过环境治理与提升,金银湖湿地公园水体透明度超过2米,“水下森林”灵动多姿,湖面黑水鸡嬉戏,林间松鼠觅食,一幅幅原生态画面接连呈现,已成为武汉这座国际湿地城市的标志性湿地公园之一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0.335894s